(2022.1.13-2022.1.19)经济要闻回顾

一、宏观经济

1、国家主席习近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紊乱、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能源供应紧张等风险相互交织,加剧了经济复苏进程的不确定性。全球低通胀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复合型通胀风险正在显现。如果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急刹车”或“急转弯”,将产生严重负面外溢效应,给世界经济和金融稳定带来挑战,广大发展中国家将首当其冲。

2、新华网:《求是》杂志发表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利于推动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国家层面部署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3、统计局:2021年12月,CPI环比下降0.3%,同比上涨1.5%,涨幅比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同比由上月上涨1.6%转为下降1.2%,影响CPI下降约0.22个百分点。PPI环比下降1.2%,同比上涨10.3%,涨幅比上月回落2.6个百分点。

4、央行:2021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38.29万亿元,同比增长9%。2021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1.35万亿元,比上年少3.44万亿元,比2019年多5.68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19.95万亿元,同比多增3150亿元。

二、金融市场

1、证监会:正式启动货银对付(DVP)改革,就拟修订的《证券登记结算管理办法》向市场公开征求意见。中证登同步就《结算规则》《结算备付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本次改革对自营和托管业务建立证券交收与资金交收之间的关联,明确违约处置安排。本次改革保持投资者现有交易结算制度和习惯基本不变,对广大个人投资者没有影响。改革有利于从制度上增强结算体系安全性,进一步吸引境外资金进入中国市场。改革同步降低结算参与人的结算备付金最低缴纳比例,有利于减少全市场资金占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的意见》。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市场监管系统全面实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有效实现企业信用风险监测预警,努力做到对风险早发现、早提醒、早处置。对信用风险高的企业,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严格监管措施,防止风险隐患演变为区域性、行业性突出问题。

3、经济日报:近期,IPO撤回申请“升温”引起市场关注。进入2022年以来,已有10余家拟上市公司终止IPO项目。有投资者对此提出疑虑,企业上市节奏是否要放缓,不必急着下结论。上述IPO撤单均为企业主动撤回申请,是有些公司因经营方向调整、业绩出现大幅波动或准备不足而放弃IPO;是部分公司因为“带病闯关”,在遇到现场检查时主动撤回。

三、地产聚焦

1、统计局:2021年12月,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4.4%和5.3%,涨幅比上月分别回落0.4和0.5个百分点。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下降0.1%。一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上月下降0.2%转为上涨0.1%。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2.8%和1.5%,涨幅比上月均回落0.5个百分点。

2、证券日报:近日有消息称,房地产并购贷款不再计入“三道红线”,业内称该消息属实。有部分央企、国企正在多方接触核心城市的优质项目,虽鲜有公布确定性的交易,但市场上有很多项目都在谈收购事宜。多家大中型银行表示,已做好房地产并购贷款等业务的额度安排,日前收到监管层要求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行业并购提供金融支持的相关通知。

四、国资动态

1、国资委: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中央党政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所管理企业中公司制企业占比97.7%,地方国有企业中公司制企业占比99.9%,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此外,要进一步探索差异化管控。推进更多国有持股超过50%的上市公司引进积极股东持股5%以上。对混改企业的差异化管控,绝不能放松应有的监督,绝不能弱化党的领导。

2、人民日报:目前97家央企中,2/3以上总部位于北京。近期央企总部外迁加速,长江三峡集团、中国电子集团、中国船舶集团等陆续迁往武汉、深圳、上海等地。业内称,央企从北京这样的全国行政中心迁往富有活力、更加贴近目标市场及所在行业中心,有助于提升竞争力。

五、政府债务

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当前地方债规模偏高,在结构上,地方债是中央债的1.3倍。近年来,地方债的规模迅速扩大,从风险管控的角度来说,需警惕潜在风险,所以有必要调整中央债和地方债的比例。此外,政府债的结构也需要优化,尤其是地方债的期限结构,50%的地方债在1-3年内需要还本付息,近3年存在还债的高峰,压力较大。

六、研报精粹

海通证券研究称:今年国内基建政策有望发力。保障房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有望成为老基建发力的重点,装配式建筑获政策支持。“双碳”目标下风光大基地加速建设,有望带动万亿投资,特高压等新型电网设施也在配套建设。5G基站和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是新基建投资部署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工业互联网也将加快应用。